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架构 > 科研部门 > 能源战略与碳资产研究中心 > 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科研团队 > 科研团队动态 > 研究队伍
科研团队动态
研究队伍

陈勇

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博导。原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当选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十五"国家863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长期从事"城镇矿山"(生活垃圾、农林废弃物、市政污泥、畜禽粪便、建筑垃圾等)能源化与资源化清洁利用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通过系列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创新,形成了多技术模块化组合工艺,使以废弃物为主体的"城镇矿山"转化为热、电、燃气、液体燃料、有机肥以及再生资源。在中国科学院重点、国家科技支撑、国际合作、广东省科技攻关及企业委托等项目支持下,创建了"城镇矿山"研发基地,逐步形成集关键技术、技术集成、工艺优化、工程咨询为一体的工程科技平台,为相关工程方案制定、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主持国际合作、国家攻关、国家支撑、工程院战略咨询、科技奥运、973课题以及企业委托等项目50多项。发表论文254篇,获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21项;主编著作5部,参编著作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4项,获得2012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指导培养博士生18名。


蔡国田

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博导。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能源战略与碳资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流动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发改委战略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环保咨询专家、广东省节能工程技术创新促进会副理事长。1997年、2004年、2007年分别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2007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从事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工作,其中2010.11-2011.11年参加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挂任乌鲁木齐高新区产业发展局副局长,2010年、2015年分别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访问学习。研究领域涉及能源与双碳战略、能源科技路线图、能源地理等,自2007年6月以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在国家、省、市、区不同空间层面的能源战略—能源规划—能源政策体系制定方面有丰富经验。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3本,参编专著4本,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多名,博士后4名。

专家人才库链接:蔡国田----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赵黛青

资深研究员。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原任广州能源所副所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博导,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环保咨询专家,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致力于区域气候变化应对策略、能源及低碳发展规划、能源技术可持续性评价、广东省碳交易制度设计与评价、能源技术经济等方面研究,带领团队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和区域的战略研究、发展规划和决策咨询项目,针对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热点问题开展相关研究,为政府决策发挥科智库作用。同时,致力于强化燃烧以及燃烧污染物控制机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涉及为微尺度火焰燃烧特性和尺度效应、微型能源系统中燃烧器研制、燃烧现象解析等。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变化项目、中国科学院能源科技战略研究项目、973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省市级能源规划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200篇,主编和参编著作12部,主译专著1部,完成战略研究报告一批。

专家人才库链接:赵黛青----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廖翠萍

研究员、博士、博导。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碳资产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同时担任广东省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碳标签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能源计量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工艺专业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大学能源经济与政策中心访问学者及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能源经济学。曾参加麦卡锡团队开展中美能源合作项目的工作。

现在主要从事能源战略规划、能源政策与能源经济、低碳技术评估及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研究。承担了广东省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型情景与路径及协同效应研究、广州市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省级低碳发展规划编制方法学、可再生能源规划方法学及工具开发、中瑞低碳城市合作项目以及工业、交通和能源的深度脱碳路线图等各级政府委托、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曾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广东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8篇,撰写研究报告90余篇,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专著有“区域低碳发展规划方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参与编写专著《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美两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峰值和案例研究》及《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型中长期情景研究》。

专家人才库链接:廖翠萍----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汪鹏

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碳资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环境经济模型和能源技术模型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区域能源战略与能源规划、智慧能源系统、零碳园区规划建设、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节能减排政策技术评价及碳市场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973课题子课题,英国繁荣战略基金,省科技计划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发改委低碳专项等。构建国家与广东能源经济一般均衡模型(CGE)、能源技术优选模型(Enduse),能源情景分析模型(ExSS)并成功运用于广东能源需求预测、新能源发展政策、碳交易配额分配政策、碳峰值控制策略方面的政策分析。在国内外期刊如Energy, Energy Policy《生态经济》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政府研究报告20余份,专利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牵头编制石化行业碳排放信息报告方法指南等地方标准;培养研究生20余名,博士生5名。

专家人才库链接:汪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黄玉萍

特任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导。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碳资产研究中心副主任,2014年毕业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系统系,获工业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2017年中佛罗里达大学工程与计算机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兼任美国拜耳-孟山都公司运营管理顾问。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特任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能源战略与碳资产中心副主任,广东电网-能源所电碳耦合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车网互动V2G资源利用、综合能源系统智能减碳决策、电碳耦合技术研究。研发面向复杂不确定环境下多目标能源、电力资源灵活管控系统,支撑综合能源系统与车网互动系统的多层级智能化、低碳化决策管理。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STS区域重点项目课题,中国工程院重点战略咨询项目课题,浙江省科技厅社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能源基金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科技项目十六项,科研经费超1500万元。在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Energy Conversion & Management,  Energy,  Applied Energy等发表能源、自动化领域发表SCI、EI、核心等论文32篇;在Springer出版外语学术专著2部;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4项,申请PCT专利3件,登记软著3项,团体标准3项。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广州教育基地“优秀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赛产业赛道国家级银奖,IEEE PES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南方电网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专家人才库链接:黄玉萍----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王文军

研究员、博士、硕导。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编写组成员,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专家库专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201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期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制度建设,开展低碳发展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从2008年起参与国际碳预算中国方案研究工作,2014年进入国家气候变化评估专家小组,是《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低碳政策的选择”的首席作者,《碳市场经济学》教材副主编;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多个,项目经费累计1300多万元,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子课题、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软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资源科学》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12部,本人的研究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以低碳管理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推进管理学科与气象科学的交叉融合。指导的研究生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工藤之星奖学金等。

专家人才库链接:王文军----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漆小玲

副研究员、博士、硕导。2009年6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9月-2012年5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2012年6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在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室、能源战略与碳资产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能源环境、低碳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材料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技术评价、低碳发展战略与规划、节能规划、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科技创新双碳支撑实施方案、省级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重点耗能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指南编制、新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等。主持、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前瞻战略科技先导专项(A类先导专项)任务、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咨询项目、广东省低碳专项、广东省科技支持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地方低碳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课题50多项,发表论文30多篇,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参编专著5部,撰写广东省地方标准4个,其中第一撰写人1个。同时,先后兼任第六党支部宣传委员(2021.11-2025.1)、战略与测试党支部组织委员(2025.2-至今)。

专家人才库链接:漆小玲----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成贝贝


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广东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成员。主要从事能源环境模型、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政策研究,主要方向有区域能源系统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理论和路径研究,低碳和零碳园区建设实践、产品碳足迹研究等。在能源低碳转型、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建筑领域能源转型技术需求和碳达峰中和路径等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承担了40余项包含国家级、省级以及地方政府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撰写研究报告30余篇。出版的学术专著 2 部,科普读物 1 本,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4篇,核心期刊6篇;牵头团体标准6项,发明专利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

专家人才库链接:成贝贝----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王文秀

副研究员、博士、硕导。2010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出站,留所工作至今。长期聚焦能源战略与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能源转型、双碳目标实现路径、自然资源价值化、生态补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咨询项目十多项。近年来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3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1篇(SCI 8篇,EI 3篇,国内核心10篇);主编、参编专著8部;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广东省发改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项目)1项。

专家人才库链接:王文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黄莹


副研究员、硕士、硕导。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17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进修城市能源和碳排放综合分析模型,合作开展城市低碳发展路径研究;2020年入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能源发展战略、能源技术评估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政策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2021年,任广州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核心成员,统筹开展全市碳排放峰值测算和达峰路径研究等相关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参编著作6部,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

专家人才库链接:黄莹----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谢鹏程

高级工程师、硕士、硕导。长期从事区域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能源转型及双碳路径研究。近年来主持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主持中瑞、中美等国际合作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参编出版著作5部,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

专家人才库链接:谢鹏程----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骆志刚

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领域为碳市场制度设计、绿色金融、人工智能与低碳制度创新、碳足迹、绿色贸易壁垒等。近年来,为亚太经济合作发展组织(APEC)、国家科技部提供过区块链+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咨询;为广东省发改委提供过广东省碳中和促进立法条例研究、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工作;为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提供了广东省碳中和试点制度设计;为广东及其他省金融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交通银行广东省总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等)提供过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等政策咨询研究。与国际机构保持密切的业务合作,先后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委员会交通司、英国外交部全球战略机遇基金、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等提供低碳政策咨询与制度设计工作;为工信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提供过低碳数字化平台(绿色金融平台、碳足迹平台、绿色供应链金融平台等)开发咨询工作;参与白云电气集团碳计量联合实验室平台开发工作。

专家人才库链接:骆志刚----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陈  磊

副研究员、博士。201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获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2019年-2022年广东工业大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特任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运用能源-环境-地理-经济学交叉学科与集成的方法开发多区域-高维度-多尺度特征的系统性减污降碳协同调控方案,结合需求行为驱动下的数字能源系统建模理论和孪生技术攻关解决“双碳”战略需求中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基础科学问题与实际应用需求。以第一作者在国际 Top 期刊发表SCI 论文8 篇,中文核心论文3篇,主持各类课题 8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 4 项,累计科研经费 239 万元。作为参与者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学会环境技术进步二等奖。

专家人才库链接:陈磊----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戴远边

高级工程师。深耕二十余年能源领域。历任能源集团高管、东莞新能源研究院双碳中心主任助理,主导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及双碳揭榜挂帅课题,兼任中节能生态产品中心核心专家、广东省节能协会首席节能顾问。创新融合AI数字化平台与双碳技术,主导编制省市级政府及央国企能源战略双碳规划,构建零碳智慧园区全周期解决方案,推动数字能源体系智能化转型。


任松彦

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能源经济环境模型和能源技术模型应用,节能减排政策技术评价及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长期从事能源经济模型和能源技术模型的研究工作。构建国家与广东能源经济一般均衡模型(CGE)、能源技术优选模型(Enduse),进行经济-能源-环境评价分析,并成功运用于广东制定低碳政策、碳峰值控制策略方面的政策分析。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碳排放信息报告指南已转化成地方标准2项。工作期间先后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课题项目等30余项。


刘晓俞

特别研究助理,博士。202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优化和调控策略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用电负荷预测,能源经济模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等。主持中国科学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先导专项(C类先导专项)子课题“岛礁负荷特性需求与预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不确定环境的多微电网系统最优控制和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基于Stcakelberg博弈的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对策研究”,参与中国科学院前瞻战略科技先导专项(A类先导专项)子课题“能源系统转型路径及保障能源安全研究”,另参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地方政府战略研究项目十余项。在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资源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陈毓暑


特别研究助理,博士。202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24年于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研究方向包括能源系统代谢共生机制研究,4F-LCA模型开发与应用,主要关注退役锂电池、光伏板、风机叶片等新能源器件,以及畜禽粪污、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生活垃圾等有机固的废资源化利用过程代谢机制,4F-LCA智能化建模与利用路径优化。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Energy,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Assessments, 《自然资源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等业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与责任通讯作者发表6篇。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项目3项,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中国科学院先导B类任务1项,央国企战略咨询项目2项。


杨维佳


博士后、博士。202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长期聚焦"区域智慧能源系统动态协同控制与韧性优化"领域。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城市碳中和转型的双重需求,构建"多能流网络拓扑解析-跨系统耦合建模-智能优化决策"一体化研究框架,形成具有工程验证的完整科研链条。目前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电-热-道路交通耦合网络的韧性评估与最优重构方法"(2024M763280),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能源价值链碳排放动态评估与减碳智能决策"(2022YFB3304503)、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成本最优与源网荷储一体技术下的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以瓯海区电力部门为例"(2022C03168)等课题。近三年能源领域TOP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Applied Energy,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Energy, Sustainable Energy, Grids and Networks期刊发表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


郑晓鹏

研究助理。主要从事节能低碳技术研究和咨询。参加项目主要包括低碳与节能规划、碳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碳排放权交易、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生态资源价值核算及交易、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研究、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学开发、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核算方法学开发、用能预算、电碳耦合研究、环保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研究及碳排放核查、节能审查、能源审计、清洁生产、节能量审核等。


廖  晖

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能源经济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与开发,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和大型模型驱动的省域能源系统动态感知模型,实现了对省域内电、煤、油、气的预测预警。该研究成果已在广东省能源经济数据平台得到实际应用。此外,该成果荣获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并在2023年数字中国创新大赛能源大数据应用的能源保供数据分析赛道中荣获二等奖。在工作期间,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课题项目共计十余项。在能源领域内发表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3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


张恰恰

工程师,硕士。2021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要从事电碳市场协同、碳预算、绿色金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22-2023年在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借调,负责广东省碳达峰方案编制和双碳试点示范工作。近年来参与省发改委学术专项、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专项、广东省科技支持项目、地方低碳专项等多项课题。参编学术著作2部,在《太阳能学报》《电测与仪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


孟晓伟


工程师,硕士。2015年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专注于区域能源规划、能源管理体系构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企业能效诊断及节能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尤其擅长从政策解读、技术优化和制度设计层面推动节能降碳,长期服务于国家及地方“双碳”目标实现与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负责完成100余项广东省、广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评审及分析,涵盖化工、电力供应、有色、黑色冶炼等高耗能行业,带头完成50余家重点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质量检查、抽复查、评议工作及20余家重点企业的节能监察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节能审查与监察实践经验。


刘  桢


研究助理,硕士。研究方向包括区域碳中和路径、能源政策模型等。参与项目包括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广州市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广州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项目、广东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控排企业碳核查等。


赵栩婕


研究助理,硕士。主要参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工作、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碳预算及碳关税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篇,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合作出版中文学术专著3部,英文学术专著1部。现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碳资产研究中心青年文明号号长,此外负责中心国际合作外事对接等工作。参与能源基金会国际合作项目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1项,广东省能源局及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政府咨询项目4项。


陶  海

研究助理,硕士。2023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硕士学位,博士结业。主要从事能源系统建模、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可再生能源技术分析等研究工作,聚焦钢铁、水泥、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的能源需求预测及低碳转型技术路径。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Energies《热力发电》等业内期刊发表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与责任通讯作者发表2篇。作为核心成员深度参与中国科学院前瞻战略科技先导专项(A类)1项,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能源发展研究院自立项目1项,先后参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碳核查、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


余雪玲

研究助理,硕士。2022年获得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2024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包括综合能源系统智能减碳决策、电碳耦合技术领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点战略咨询项目课题,广东省发改委能源局项目,广东电网科技项目等6项,发表SCI期刊论文3篇。


薄雅婕

研究助理,硕士。2024年硕士毕业于沈阳化工大学,研究方向聚焦于绿色贸易壁垒,碳预算领域。发表论文2篇。参与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广东省碳排放总量长效动态管理制度研究与案例分析》和《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解构及广东省碳标签体系建设战略研究》2项。参与编写专著《双碳战略下广东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道》、《碳预算制度体系研究》2部。


蔡捷欢

研究助理。主要从事节能低碳技术开发与咨询,参加各年度碳排放核查及复查、项目招投标工作。


唐素真

中心秘书。主要负责团队财务、实验室安全等日常工作。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11089167号-2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能源路2号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057639(办公室) 87057637(科技处)
传真:020-87057677  E-mail:web@ms.giec.ac.cn

giec-sydw.png